据生产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苏州现代历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标志着这座以江海联运中转枢纽为目标的码头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2007年,苏州现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2万标准箱;2012年,箱量首次突破100万标准箱;2018年,箱量跃升至200万标准箱;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站稳“250万标准箱”台阶。这串数字背后,是苏州现代“依江图强、向海而兴”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加快沿海地区开放的大背景下,太仓港被纳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港口开发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苏州现代成立,致力于打造太仓港首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肩负起打通长江黄金水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使命。2012年太仓港成为全国首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依托政策东风,以及毗邻长江出海口、-12.5米深水航道等自然条件优势,苏州现代背靠着当地万亿级外贸产业和长三角制造业集群,逐步夯实江海联运枢纽地位。
随着2015年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入股,苏州现代的发展再添新动能。通过引入先进管理体系、智能化流程和精细化经验,苏州现代码头运营效能显著提升。同时,借助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网络,苏州现代加速融入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在管理、航线、服务等方面实现飞跃。如今,该公司连续4年集装箱吞吐量超250万标准箱,成为长江港口的“尖子生”,更成为宁波舟山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苏州现代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边界,持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08年,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次年,宁波远洋太仓—日本航线开启;2010年,首条远洋集装箱航线开通……变化的不仅是航线密度,更是角色定位。近年来,苏州现代相继获得危险货物作业、进境粮食等特色资质,并推出拆装箱、物流方案定制等服务,开辟“新三样”专属通道。如今,其已构建起全球立体航运网络,近洋、远洋、沿海及长江、内河支线全面布局,通过“航线+服务+生态”模式,实现从单一港口作业向综合物流服务的升级。
与此同时,苏州现代加快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升级。2017年,苏州现代在太仓港率先建设智能无人闸口,集卡过闸效率从3分钟压缩至50秒以内,高峰期不再拥堵。此后,5G+数字港口、智能理货、n-TOS系统及数字孪生平台等数字化改革相继推进,提升了码头设备协同、理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苏州现代先后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荣获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认证等荣誉,走出了传统码头向智慧枢纽的创新之路。
苏州现代积极打造低碳码头,已实现智能岸电系统和节能照明系统全覆盖,岸电使用率达100%,建成油污水分离和雨水回收系统,并于2022年获评“四星级江苏绿色港口”。目前,码头新能源设备占比超30%,在长江沿线码头中名列前茅,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聚焦“设备节能化、工艺清洁化、资源循环化、管理智慧化”,该公司正加速构建绿色港口生态体系,朝着“中国四星级绿色港口”目标稳步迈进。
“3000万标准箱”是苏州现代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一代代港口人奋斗的注脚。站在新起点,苏州现代正以“枢纽+”模式,聚焦智慧绿色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造“连接江海”枢纽能力,书写服务“双循环”的新篇章。